产品中心

新疆远离大海却成为中国西北的“海鲜”主产地是如何办到的?

来源:BOB综合登录    发布时间:2025-04-22 07:13:57

  新疆,天山脚下,戈壁深处,离最近的海岸线 公里。这里没有海浪拍岸,也没有渔船出港,但却有一个让人瞠目结舌的事实:它正成为中国西北的“海鲜之都”。

  2024年,新疆水产品产量达19.65万吨,稳居西北五省区第一,其中 “海鲜” 类品种如南美白对虾、石斑鱼甚至澳洲龙虾,频频出现在全国餐桌上。

  这一现象不仅颠覆了人们对内陆的固有认知,更让人好奇:这片沙漠之地,究竟如何 “造” 出了大海的味道?

  新疆的 “海鲜奇迹” 始于一种看似贫瘠的资源 —— 盐碱地。全疆现有 1.06 亿亩耕地,其中 42.07% 是盐碱化耕地,盐碱地面积占全国盐碱地面积的 1/3 左右,过去被视为 “寸草不生” 的荒地。

  盐碱地中的高盐度水体,与海水的成分相似。通过科学调配,新疆的水产专家将这些地下咸水改造为养殖海产品的 “人工海域”。

  以南美白对虾为例,它需要盐度在 15‰-25‰ 的水质,而新疆部分盐碱地的天然水体恰好接近这一标准,只需微调便可直接使用。

  例如,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和田地区,当地养殖户利用地下咸水养殖对虾,2024 年和田县的水产养殖基地预计罗氏沼虾、南美白对虾和澳洲龙虾等年产量将超 24 吨。

  如果说盐碱地是天然基础,那么科技则是新疆 “海鲜奇迹” 的核心引擎。在这片内陆荒原,现代化的养殖技术硬生生 “搬” 来了一片海。

  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图木舒克市,一座座白色养殖棚如同沙漠中的 “海市蜃楼”。这些棚内配备了循环水养殖系统,通过太阳能驱动的水质进化设施,维持水体的温度、盐度和氧气含量。

  2023年,新疆南美白对虾产量达到1.2万吨,平均每亩产值超3万元,远超传统农业。

  这种技术不仅降低了淡水依赖,还将养殖周期从沿海的 6 个月缩短至 4 个月。专家这样认为,这种高密度养殖模式让新疆的 “海鲜” 实现了从小众实验到大规模产业的飞跃。

  为了让 “海鲜” 适应内陆环境,新疆水产研究所与高校合作,研发了适合高盐度、低温度的环境的虾苗品种。同时,饲料中添加了从海洋藻类提取的营养成分,确保虾肉口感不输沿海。

  例如,博斯腾湖附近的石斑鱼养殖基地,通过精准饲喂技术,鱼肉脂肪含量和鲜嫩度甚至超过了一些东南沿海产区。

  值得一提的是,新疆的三文鱼产业高质量发展也很突出,2023年新疆三文鱼产量达6707吨,在全国排第二位,占国产大规格三文鱼的1/3。

  新疆 “海鲜” 产业的崛起,不单单是技术奇迹,更是经济与民生需求的产物。

  过去,盐碱地让新疆农民苦不堪言。如今,每亩盐碱地通过养殖可带来 5000元以上的年收入,比种植棉花高出数倍。以阿克苏地区为例,2023 年当地水产养殖总产值突破20亿元,直接带动 5 万余人就业。

  以色列同样是缺水内陆国家,却凭借滴灌技术和海水淡化成为全世界水产养殖先锋。新疆与之相比,胜在土地资源丰富和成本低廉。以色列每吨对虾成本约 8000 块钱,而新疆仅需5000元,价格上的优势明显。

  中国有15亿亩盐碱地,若按新疆模式开发,哪怕只有 10% 用于水产养殖,年产值也能轻松突破千亿。这不仅能缓解沿海渔业资源枯竭的压力,还可能重塑中国农业版图。

  从盐碱地到人工海域,从沙漠到餐桌,新疆创造了惊人的“海鲜奇迹”。现代科技、自然条件与经济发展需求的结合,让这个距离大海几千公里的内陆地区,成为了中国西北的“海鲜”主产地。

  这不仅是农业与科技融合的成功典范,更为中国别的地方带来了一种全新的发展模式——远离大海,也能“拥抱大海”。

  特别声明:以上内容(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)为自媒体平台“网易号”用户上传并发布,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。

  美元史诗级!全球经济危机或将来临,资金抛售美元资产,A股超4300家上涨

  传罗永浩旗下细红线硬件团队全部裁撤!罗永浩发声:2025年春季招聘多个岗位,大致上可以分为产品经理和工程师方向

  西班牙街头认韩庚!揭秘 Super Junior 从 12 人组合到全球传奇的历程

版权所有@ BOB综合登录  苏ICP备07505803号

江苏省南京市高淳区淳溪镇镇北路36号  211300

固城湖螃蟹授权咨询电话:025-57303372    信息中心电话:025-57312761

在线联系QQ: 56923097  电子信箱:56923097@qq.com

苏ICP备07505803号